书籍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书籍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小说中是怎么描述十八路诸侯的历史上的考究如何

发布时间:2021-01-07 17:14:58 阅读: 来源:书籍厂家

小说中是怎么描述十八路诸侯的 历史上的考究如何

时袁绍得操矫诏,乃聚麾下文武,引兵三万,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。操作檄文以达诸郡。檄文曰:“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:董卓欺天罔地,灭国弑君;秽乱宫禁,残害生灵;狼戾不仁,罪恶充积!今奉天子密诏,大集义兵,誓欲扫清华夏,剿戮群凶。望兴义师,共泄公愤;扶持王室,拯救黎民。檄文到日,可速奉行!”操发檄文去后,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:第一镇,交游豪俊,结纳英雄,后将军、南阳太守袁术字公路。

第二镇,贯通诸子,博览九经,冀州刺史韩馥字文节。

第三镇,阔论高谈,知今博古,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绪。

第四镇,孝悌仁慈,屈己待士,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。

第五镇,仗义疏财,挥金似土,河内郡太守王匡字公节。

第六镇,赈穷救急,志大心高,陈留太守张邈字孟卓。

第七镇,恩惠及人,聪敏有学,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。

第八镇,忠直元亮,秀气文华,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。

第九镇,有谋多智,善武能文,济北相鲍信字允诚。

第十镇,圣人宗派,好客礼贤,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。

第十一镇,武艺超群,威仪出众,广陵太守张超字孟高。

第十二镇,仁人君子,德厚温良,徐州刺史陶谦字恭祖。

第十三镇,名镇羌、胡,声闻夷夏,西凉太守马腾字寿成。

第十四镇,声如巨钟,丰姿英伟,北平太守公孙瓒字伯珪。

第十五镇,随机应变,临事勇为,上党太守张杨字稚生。

第十六镇,英雄冠世,刚勇绝伦,乌程侯、长沙太守孙坚文台。

第十七镇,四世三公,门多故吏,祁乡侯、渤海太守袁绍字本初。诸路军马,多少不等,有三万者,有一二万者,各领文官武将,投洛阳来。当公孙瓒率兵前往洛阳时,刘备带张飞、关羽跟随到洛阳。但不久,因十八路诸侯各自要保存实力,各自散去。

描述

《三国演义》第5回写到:曹操逃离洛阳,到达陈留以后,立即发矫诏给各地,号召各路英雄共同讨伐篡夺朝廷大权、胡作非为的董卓。很快便有十八路诸侯分别起兵,会集到洛阳附近,“各自安营下寨,连接二百余里。”真是声势浩大,威风凛凛。尽管这次讨伐虎头蛇尾,最后竟草草收场;但它却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一次重大战役,是书中一批重要人物的一次集中“亮相”,其中的“温酒斩华雄”、“三英战吕布”等精彩情节,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。 应该说,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”这一情节单元是于史有据的,但其中又有许多虚构成分。

历史考究

首先,历史上号召诸侯共讨董卓的,不是曹操,而是桥瑁(《演义》中作“乔瑁”)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注引《英雄记》说得明明白白:“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,陈(董)卓罪恶,云见逼迫,无以自救,企望义兵,解国患难。”

《三国演义》将此事写成曹操所为,是为了突出其非同凡响的英雄气概及其在讨伐董卓中的地位和作用,由此也可见罗贯中并未故意“丑化”曹操。

其次,历史上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,并无“十八路”之多。据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,除了曹操于中平六年(189年)十二月率先起兵之外,初平元年(190年)正月同时起兵的有十个州郡长官:后将军袁术、冀州牧韩馥、豫州刺史孔伷、兖州刺史刘岱、河内太守王匡、勃海太守袁绍、陈留太守张邈、东郡太守桥瑁、山阳太守袁遗、济北相鲍信。另据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,参与讨董的有十一家(未算曹操),比《武帝纪》所记多出广陵太守张超(张邈之弟)。此外,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破虏传》明确记载了长沙太守孙坚参与讨董之役的经历(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和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之所以未提孙坚,可能是因为孙坚当时对袁术有某种依附关系,《后汉书·献帝纪》就有“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”,“袁术遣将孙坚攻刘表于襄阳”的记载)。综合以上资料可知,历史上联合讨伐董卓的诸侯,总共有十三家。《三国演义》在这十三家之外,又增加了五家:北海太守(按:当作“北海相”)孔融、徐州刺史陶谦、西凉太守(按:当作“凉州刺史”)马腾、北平太守(按:当作“右北平太守”)公孙瓒、上党太守张杨。其实,历史上的孔融此时虽任北海相,但因忙于对付黄巾军,并未参与讨董之役(见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);历史上的陶谦此时虽任徐州刺史,但当“董卓之乱,州郡起兵,天子都长安”时,陶谦却“遣使间行致贡献”,并因此得到犒赏:“迁安东将军、徐州牧,封溧阳侯”(见《三国志·魏书·陶谦传》),自然也与讨董无关;历史上的马腾早在汉灵帝末年便与边章、韩遂等起事于凉州,反抗朝廷,直到初平三年(192年)才接受招安,任征西将军,根本不可能参与讨董(见《三国志·蜀书·马超传》);历史上的公孙瓒此时以奋武将军身份领兵屯驻右北平郡,对付乌桓、鲜卑武装,也不可能参与讨董(见《三国志·魏书·公孙瓒传》);历史上的张杨,此时仅率一支数千人的兵力,流动不定,尚未成为一镇诸侯,后来才被董卓任命为河内太守(见《三国志·魏书·张杨传》),当然更不算讨董联军中的一家。

再次,历史上的刘备与讨董之役的关系,仅在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注引《英雄记》中有这样一句:“会灵帝崩,天下大乱,备亦起军从讨董卓。”而《先主传》正文及《关羽传》、《张飞传》均无一字提及此事,可见刘备等人当时地位卑微,仅仅是追随他人参与讨董,在整个战役中并未建立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。不过,在宋元以来的通俗文艺中,早已出现“十八路诸侯”讨伐董卓的说法,元代的《三国志平话》和元杂剧《虎牢关三战吕布》,均写到“十八路诸侯”共讨董卓,而把刘关张写成战功最为卓著、最引人注目的英雄。罗贯中吸纳了这一思路,并结合史实,剔除了以往通俗文艺作品中过分随意甚至荒诞的成分,进行新的艺术加工,描写了一场有声有色的“十八路诸侯讨董卓”战役,在讨董联军中着重突出曹、刘、孙三家,不仅使曹操的雄才大略、慧眼识人,孙坚的豪迈敢战、勇于任事迥然高出众人;而且以曹操、孙坚为陪衬,通过“温酒斩华雄”、“三英战吕布”等虚构情节,使刘关张三人从此成为天下闻名的英雄。这样,就为后来三分鼎立局面的形成作了有力的铺垫,而刘蜀集团的英雄们则始终处于读者视野的中心。因此,这一情节单元成功地体现了罗贯中的总体艺术构思,成为全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。

“袁绍主盟”之主角另有其人

最主要的,是会盟的情况与史实不符。据《后汉书》和《三国志》记载:各州郡起兵后,驻扎在不同的地方:袁绍、王匡屯兵河内,孔伷屯兵颍川,韩馥屯兵邺县,袁术屯兵南阳,张邈、刘岱、桥瑁、袁遗屯兵酸枣,并没有像《演义》所说的那样,都在洛阳外围会合。这年春天,刘岱、孔伷、张邈、桥瑁、张超等五人在酸枣会盟,广陵功曹臧洪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。将要盟誓时,刺史、太守们互相辞让,谁也不敢先登坛主盟,都推荐臧洪,臧洪便整衣升坛,歃血宣读盟词。他辞气慷慨,涕泣横下,闻其言者,无不激动。

臧洪所宣读的誓词,与《演义》所记的誓词基本相同,字句只有微小的差异,可见《演义》取材于史书,而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段,把主持盟会的人偷换成袁绍了。本来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说:在酸枣会盟时,袁绍并不在那里,众人“遥推”袁绍为盟主;而《演义》却写道:“绍整衣佩剑,慨然而上,焚香再拜。其盟曰:(盟词略)读毕,歃血。众因其辞气慷慨,皆涕泗横流。” 其实这都是臧洪的事,是和袁绍毫不相干的。

初中生作文

聚培训网

写作素材

聚培训网